
Picking Up English Reading Again?
But don't expect that's enough to improve English skills--especially writing one. He also 'suggests' that we read paper books, such as novels, regularly from now on. Actually I like this suggestion coz I do like reading. Thus right after that meeting, I went to a bookstore with sis. I looked through almost all the shelves but failed to find any title that I was quite familiar with... How should I decide which one to buy? Picking up a book randomly or by reading the introduction? --That's the suggestion from sis. But I don't want to do that. If the book I selected is not my dish, it's unlikely that I will persuade myself to keep reading it. Then I decided to go back home first and do some searching job to learn what books I might have interest in.
Now I am trying searching. But there seems not to be a good website in English for me to see the comments of books from other readers. I found one named 'goodreads', which looks similar to the Chinese website I use a lot to find interesting books -- www. douban.com. But apparently this American is not that well-designed as douban... Amazon may be another option, but it suffers the same problem with goodreads. Anyway, I will try to get used to them as long as I need to find English reading materials.
Paper-based reading materials? Apart from my academic books and papers, I have not read in this type for quite a while. Don't need to doodle on Chinese-version twitter, or FB, or Renren before get asleep. Isn't that an exciting news?
How I Stepped Onto the Path of Statistics?

Yesterday when mom was video-chatting with me, we randomly talked about a girl of her colleagues who has just got admission to college. She chose journalism as a major which her mom did not agree on. She once asked me about suggestions for majors. I simply told her to follow her heart, as what others could give was merely information about job markets in related fields.
Then mom asked me, ‘do you feel regretful for choosing your current major? is it really where your interest is?’ I could not tell a word. I realized I myself was not even sure about the answer. I might say no to the former question, but I guess my answer for the latter should be no either. Here comes the contradiction: if I am not interested in my major, is it possible at all not to regret?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at I am a Ph.D. student, a female Ph.D. student? Well, according the logic of most Americans, unless one is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one field, he/she won't bother to carry out a half-decade (or so) ph.d. program for it.
For me, I did have great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s a freshman. It's this interest that motivated me to switch from biology to maths after the first semester of college. But later on I gradually realized there are far more talented people who seem to be born for maths. I could not even use one week to digest what they can master well in one class. Frustration kept accumulated and I deviated from the road of maths more and more. At that time, statistics was fairly easier to handle compared to theoretical maths. Of course, just relatively. So I chose this major naturally.
Now looking back, I know statistics should not be a subject which I am sick of. Sometimes, when I am in good mood, when I have a peaceful mind, I am really delight to What I am reluctant to confront, to be honest, is a self-motivated Ph.D life >_<. I am too lazy to think, to act, to motivate myself. And laziness further led to procrastination. That is, always leaving tasks until deadline is rushing towards. It's a frequently quoted name nowadays as many Chinese undergraduates/graduates have symptoms of it. But indeed, if I can develop some small but good habits, like strictly accord to my schedules & plans and never entertain when working intensively, things will be much different.
Moving forward on the path of statistics, only three options are available: drift along and pretend not to know the situation at all; force myself to dedicate to my major study, which generally will seem like a long-term prison; or, try to find my original love for maths and apply it to statistics, do everything out of interest, not just responsibility. The last way, of course, is the ideal one.
(转载)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
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Return
But I am still a fan of google and I am still in favor of every product of it. Maybe I can still make use of this place by posting my logs in English here. Not too bad, lol.
乱弹
天黑了,人会变得比较emotional吧,也会比较无所禁忌地坦露心扉。
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挺纠结的。很多时候看上去简单的一件事情可以在他们心里卷起千层浪涌,然后思前想后,对在意的人心思的揣度,对自己一点作为命运的担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全感。这些纠结在旁观者的眼中是很没必要的烦恼,毕竟隔岸观火。
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很多人的上进心都来自于对现实状况没有安全感。于是呢?怕受伤,所有把自己用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外壳包裹起来。置身外边的人,以为看懂了你,但其实ta什么也没懂。所以就孤影自惜吗? 你总以为自己的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实作茧自缚。
。
雅哈=情绪泛滥
也许是咖啡的功效,也许是因为最近和然时常卧聊,我们俩又开始互相大吐苦水。同属大学阶段感情郁郁不得志的人,我已经心灰意懒,幸好她还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
然后问张蓬要了去年我们在猫眼吃Pizza时拍的照片。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的我,也许对大学生活剩下的一年多,还有一点憧憬,我会去哪个学校呢,新认识的某某是怎么样的人?奥运会会一切顺利么?谁能想到,半个月之后,就发生了汶川地震。一个月后,经历由最快乐向最绝望的急转直下。而那个暑假,又做了已经失去兴趣的志愿者...好在每天嘻嘻哈哈什么也不用想,过得真的挺轻松。
还有一个多月就毕业了,真的很伤感。为我很多无疾而终的愿望与期待,为不久之后就要和然、wenya,以及小胖等一群好朋友分开了,为大学里点点滴滴:图书馆,燕南园,二教三教理教,五四体育场,未名湖,临湖轩,朗润园...
呼唤解封!
莫非我这么一个忠实的Goolge用户要迫于无奈地投奔wordpress吗...只是一个小网虫,又不可能自己建一个域名...
呼唤早日解封!
(2010.1.10comment:事实上我在去年6月投靠了blogbus,然后,悲惨的命运本周再次上演,blogbus也被封了...)
五四跑步随想(一)
即时堆积任务
书市归来&要毕业啦


进入一个好的大学就是promising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曾经一度困扰过我,甚至让我觉得痛苦。往年看看周围的师兄师姐,今年看看周围找工作的同学们,似乎确实不甚理想。与上大学以前我们心目中pku学生天之骄子无论在各行各业都会所向披靡的印象相差甚远。然后看看那些最终没能去成理想大学的高中同学们,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毕业之后一样有好的起点。这么看来上什么大学似乎对人生没有关键性的影响了?那么我们受正规教育的前12年每天被老师灌输的“唯学”成功论岂不是一个大大的骗局?虽然这么说也许显得很功利,但是,坦白说,高中尤其是高三那会儿,面对一堆枯燥的练习题,支撑我的信念似乎就是这个了,好大学=一个光明的前途...
不过在大学这几年,经过很多思想冲击后,我好像渐渐觉得明白了些。就像今天这篇帖子后来的一个跟帖中说到的那样,"pku是个平台,能把这个平台用到什么程度, totally up to you!!! " 之前在大一大二迷茫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以为按部就班的走绝对错不了,不想付出大的努力,不愿冒些许风险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等到大三大四有些懂得了,却好像已经来不及弥补了。现在回头看看,倒也不后悔,因为现在的我在未来人生发展储备上无论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都是之前这几年自己有没有好好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影响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的,it deserves. 失之交臂的,固然好遗憾,可那也并不是因为命运不垂青,只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的胆怯和仓促滞阻了迎上前去的脚步。
什么是好大学,不是送你一个铁饭碗的大学,不是在你找工作时给你增加砝码或者光环的大学。是一个,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发展平台,如果你愿意寻找和发现,愿意积极主动付出努力就能提高自己的地方。用这学期上的期权课的话来说,就是波动率更高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波动率显然对你是厚道的,因为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赔率几乎为零。所以,大学的选择就好像是投资的选择。如果只是想用大学四年换一个稳定的工作,没有什么风险,不用怎么花心思,那就去那些专业性强的技术院校吧,就像是老老实实把资产存银行里,让四年的存款利息为你的本金加点价值。虽然很有限,但是很稳定。pku玩的是期权,不愿花心思不愿努力不会利用平台的人在这里没有发家的机会。
母亲节的信(二)
母亲节的信(一)
“参观”“北漂”的小窝




这里的北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漂,来北京寻找梦想的青年,而是我们寝室mm鸭鸭,大四的undergraduate,和她男朋友——刚刚毕业在北京工作的小盆友,和小盆友的两只朋友。他们都是刚刚迈出大学校门,开始走入社会,开始在北京打拼的漂一族。鸭虽然还没毕业,但是这学期也已经搬出宿舍了,一方面是舍不得男友,另一方面她自己也要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实习,每天奔波去实在是太耗时间。参观也不是参观,其实只是在鸭鸭吆喝了半个学期之后,我们决定去她的小窝看看,看看半只脚已经踏入社会的鸭现在的生活空间,然后顺便练练手,做些菜玩玩。



生活被什么填满了?
新教的精神
由追美剧胡思乱想
我要的生活--看思《女人的幸福》
天气瞬间热起来了
爱五别走
What I Think About When I Am Running
一句话良方?
又要回学校了,悠长的假期结束
还算是收获的事儿:
和爸爸学了几样基本的菜式,纯炒的,和下面条,蒸米饭,抓饭,熬粥。至于更复杂的面食,炖菜,清蒸,和肉有关的菜我一概没学。一来是自己不喜欢吃,二来嫌麻烦。够用就行~
和思思学了一套adidas健身操,不出门的日子里,这是我唯一的锻炼,每天在妈妈的威逼利诱下做7,8遍,骗自己说可以减肥,心安理得的继续吃...'
最温暖的记忆-和爸爸妈妈思思过年在姥姥家,因为不好和姥爷抢电视,我们一家四口人打起了uno牌,虽然爸爸妈妈玩升级斗地主是高手,学这些新东西还是不如我们快,呵呵,尤其是俺妈,玩了好多把之后才渐渐熟悉规则。不过不管玩的质量高不高,玩得还是很开心的,好久没有这样全家总动员的玩游戏了。还有过年在姥姥家的时候,晚上和姥姥一起睡,她喜欢娓娓道来她的婚恋经历,现身说法地给我传授“择偶和恋爱窍门”,也不管我愿不愿意接受。太可爱了,虽然觉得很好笑,不过还是装作很认真的听,然后说,嗯,我懂了...也喜欢和姥爷讨论他年轻时候的经历。老人对物质要求很少,暮年最渴望的也最满足的其实只是是有耐心的倾听者。他说抗战时蒋介石下令黄河开闸企图挡住日军侵略步伐,结果把黄河下游好多地区淹了,他们举家逃亡西安,结果妈妈途中害痢疾,撑了三天就过世,那时他只有三岁。听着我觉得真心疼,如果有机会,真想陪姥爷重走当年那条路,看看他娘的坟茔还在不在...
也喜欢听爸爸讲的冷笑话,爸爸真是个有幽默感的人,可惜我是这两年才发现的。不过也可能我以前听不懂。也喜欢早晨出去玩前餐桌上妈妈匆忙地往我脸上拍防晒霜的感觉,真是贴心。在家里,我所有的角色就是孩子,成天沐浴在他们的爱中,无比幸福~
有时候,也会突然为自己出生在一个中国最普通的家庭里感到遗憾。羡慕薄瓜瓜,羡慕阎晶晶,李木子,好多好多的人。如果当初我生在一个父母事业更显赫,眼界更开阔的家庭里,是不是拥有了更好的人生平台,他们会用更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我,也许我能力可以强很多,也许我可以得到很多现在渴望却得不到的东西。可是,那样我就会快乐么?没过过那种生活,不确定...但是我知道自己应该是喜欢奋斗的过程的,旅途中的景色相比于目的地应该更加吸引我。而且,我现在这样其实已经很满意了,感激上天让我有现在的幸运,爸爸幽默而正直,顾家疼老婆疼女儿s,他今天早晨九点半要出差一天,居然还在不到8点天还一片漆黑,我们仨还在沉睡中时,爬起来,给我们做了两菜一汤才走...要是我,肯定睡到快到点,洗刷完就溜掉了...爸爸无疑要为我们三个以指数速率膨胀的体型负全责!妈妈呢,虽然脾气有点倔,嗓门生气的时候比较高,但是她那么开朗爱笑,文艺体育那么出色,最重要的是把她所有的爱给了我们(当然我们也会适当给爸爸分点儿,省的他嫉妒),却从来不要求我要做得多么出色。学习,爱情,她虽然希望我这些可以顺利,也会关心,但是没提出过任何要求,也没为我做任何强制的安排,好像这些都是在身体好心情好的基础之上锦上添花的东西。爱你,妈妈,forever~
在家呆不了几天了,还没离开就开始舍不得...不过我全职女儿的角色也该告一段落了,已经拖了半个月了,得回到学校投入那水深火热的生活了....不过欣慰的是又能见到我可爱的好朋友们,同学们,战友们,希望他们没有因为我比他们多享半个多月在家的福而拧我
申请进程
友柏-蒋
这两天
听林夕讲座(Dec.21st)
逍遥游
背景介绍:身兼数个角色—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填词人,还有电台电视台的节目策划人
流程:讲歌词(创作背景介绍和含义)-〉随意发挥-〉问答
插播(其间的有趣细节humor):(调试投影屏幕的时候)山顶的朋友看得到吗?
八卦是我们要保持的一种心态
Topic: 旅游的学问常常在歌词里出现,他的很多歌词都是以在东京旅游的经历为创作背景的。
比如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二丁目是日本新宿的地名,据说是同志聚居地。其中有一句歌词“原来我非不快乐”,被稍作改动成“原来你非不快乐”成了他最近新出的散文集的标题,主要探讨快乐之道。林夕说这是他所有创作 歌词里最悲凉但是他也最喜欢的:自己一直以为自己不快乐,但是实际上你是快乐的,结果这段时间我都在自己的不快乐郁闷,浪费了本该快乐的时间…
附:再见二丁目歌词
满街脚步突然静了
满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
这一刹我只需要一罐热茶吧
那味道似是什么都不紧要
唱片店内传来异国民谣
那种快乐突然被我需要
不亲切至少不似想你般奥妙
情和调随著怀缅变得萧条
原来过得很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
听天说地仍然剩我心跳
关于你冥想不了可免都免掉
情和欲留待下个化身燃烧
原来过得很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原来我非不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记托
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记托
插播:林夕对学生会的工作人员说:“麻烦当局帮我显示一下歌词”
例子2,张敬轩的《迷失表参道》,表参道是东京一个比较出名的很宽敞的街道,周围有很多购物中心。这首歌讲的也是旅游之道。
附歌词:
不见得醉倒
怎会不小心跌倒
找要住的东武
何以竟可迷路
为何认错路
商店都关得太早
找挂念的西武
曾经于此拥抱
找不到归途
来到表参道
月色正打扫
黄叶在起舞
夜深表参道
让我再起步
何处是旅途
随处是旅途
率性点更好
西武找不到也好
当我没有命途
何以谓之迷路
就随便散步
反正街灯可细数
想找的找不到
忘了它多么好
西武东武都是东京的购物广场,在那里他有过等别人几个小时的经历,如果没有命运的所谓正道,其实就无所谓迷路,自然地走下去,像庄子一样逍遥(不过林夕拒绝给大家讲庄子)或者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例子3 – 陈奕迅《然后怎样》
歌词:
完成了所谓的理想 唱片
放纵了情绪的泛滥
汗都流亁 天都微亮
然后怎样
拥有了旅行的空档 依旧是旅行这个话题,林夕的很多灵感源头
却遗失流浪的背囊
沿着轨道一直浏览
然后怎样
假期过完有什么打算
走过一个天堂少一个方向
谁在催我成长 林夕和陈奕迅两个人每天都在为好歌拼命工
让我失去迷途的胆量 作,细细规划每一天,把日子都填满。但是 实际上他很 渴望过得逍遥一些,把一切规划的太好,也许是出于有上 进心的人的惯性,或者危机感使然,但是太过细致的计划 是不是会打破人生本来的随机性?愿意迷途享受迷途不惊 不惧也许更需要勇气
我怕谁失望我为谁而忙
我最初只贪玩为何变负担 贪玩的他处理工作和生活的两难,体会华严经
为何我的问题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总得等待别人的答案
我的快乐时代唱烂 Eason有受粤语歌叫《我的快乐时代》, 那时他毫无
才领悟代价多高昂 代价的唱着最幸 福的歌
不能满足不敢停站
然后怎样
完成了所谓的理想
放纵了情绪的泛滥
汗都流亁 天都微亮
然后怎样
拥有了旅行的空档
却遗失流浪的背囊
沿着轨道一直浏览
然后怎样
假期过完有什么打算
走过一个天堂少一个方向
谁在催我成长
让我失去迷途的胆量
我怕谁失望我为谁而忙
我最初只贪玩为何变负担
为何我的问题 林夕自认为这两句“绝了”
总得等待别人的答案
我的快乐时代唱烂
才领悟代价多高昂
不能满足不敢停站
然后怎样
这首歌是为Eason填的,最近也有帮他写首歌,是在他要求之下的。两个人经常谈电话谈很久,说词的事情,也说他的烦恼,Eason常说自己不快乐。
插播: 林夕这时突然装作警觉地说:“没有录像吧?不会传回香港吧?”
陈奕迅郁闷的是,很多他很用心做的唱片都不卖座,反倒是自己不中意的销量好。担心自己最求的东西与群众需要的不一致。
(雯雯说)突然发现林夕为Eason写的《跳槽市场》不错,廉价的爱情。
………………以下和歌词创作无关…………………………
林夕讲他投资房地产的心态,买一处地产,等待下一个傻瓜接手,心里想的是找这样一个工具帮自己盈利,累。希望经历可以只放在宏观经济上,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对地球的了解,对世界的好奇心”
插播:林夕说八卦“所有人生的道理,都是八卦的源头”
…………………………以下为提问&回答…………………………
Q: 《兄弟》,《十年》是你亲身经历的么?
A: 如果一个填词人经历了一段深刻的爱情之后,只要一次又一次提炼,可以编的惟妙惟肖哦。
Q: 文化多样性日趋明显,怎样保证每一个作品都能让大众喜欢?
A: 我从未有此打算,那些事留给唱片公司的高层去想吧。
Q: 到底你写词是在讲道理,讲故事,还是讲情绪?
A:喜欢讲道理,但是没有市场。所以只好用故事包装道理,用情歌包装佛理,这才是比较聪明的做法
Q :快乐是否是幸福不得之后的无奈之选?如何幸福?
A:...爱情中的幸福是要看脸色的,爱人的脸色,这一刻幸福的同时,还要隐隐担忧下一秒这脸色是不是会变?爱情是苦乐难分的。
Q: 电光幻影到水月镜花,你的歌词(给杨千嬅的)越来约悲,可是为什么也越来越释然?
A: Good Question~这些歌是有连贯性的,是看了金刚经之后有所悟写下的,二者都是必然的。
Q:什么方式收徒弟?怎样才能进入歌词的主流创作圈?
A:Blablabla,这个问题好有针对性
Q: 写作瓶颈?是否是灵感枯竭的时候?
A: 倘若创作光凭灵感,那早死了!!!瓶颈一般都来自某种手法,角度用过了太多之后,觉得乏味。那时肯定没有看过很多书,没有及时地吸取养分(所以说,要多读各种各样的书,而且是不功利的读,不要指望立竿见影的效果,那种太功利的阅读养分即时却也容易干涸)
Q: 合作过的歌手中最欣赏谁?
A: 这个问题说出来肯定会让一些人受伤。如果够有眼光肯定可以自己看出来
Q: 有过江郎才尽的感觉吗?
A: 经常会,everyday,到那时不相信才华耗尽的可能,及时补充营养,肯定会有新的思路。
插播:说起王菲曾经说过“我希望你们把我忘记了”,他说,一个人迟早会腐烂的,地球终究要灭亡的,所以还是先解决好生死问题吧。
插播:林夕时不时爆广东话“出来跑江湖迟早都是要还的”粤语版本,就像Eason的《你的背包》,借得背包迟早要还。林夕觉得周围孔子或者孔子后人对他过分歪曲的解读,孔子“未已知生焉知死?”,林夕说:或者“未已知死焉知生“更好些,弄懂了死才能活的明白”。看到病榻临终前好以后的惶恐和迷茫,那时候讲什么佛经给他们听已经没用了。
Q:香港乐坛80年代辉煌,现在为什么低迷?
A: 不同意。
Q: 你如何能讲出他人欲言而无法言出的道理和感悟?
A:八卦,对事物的好奇心。表达能力也需要,但每个人均有爱过,愿意表述一遍就好。
Q:初恋?
A:我的初恋与这个世界无关,也对这个世界没有贡献。
插播:有人问会不会去KTV唱自己写的歌?
林夕回答说,会,但是不是为了宣泄情感,他对爱情感受的能力已经因为写过太多的歌词而变得愈发微弱,所以不会在尝试感受了。K自己的歌是经常,但是是为了炫耀歌词LOL~~~
(林夕提了很多次自己对庄子式逍遥,随意的旅行的向往,出世态度很明显啊… 还有一个提到很多次的就是创作灵感来自八卦,来自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
这个讲座又唤回了我对陈奕迅的无限留恋,听他的歌时总会有很多感触,这个有机会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