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ing Up English Reading Again?

This afternoon, during a meeting with my advisor, Matt and I was asked to read more in English as ( I guess so) he might think our writing was a mass. This was not the first time he mentioned this. Ever since I started to meet regularly with him, he has kept testing us upon an article from New York Times right before each meeting. For quite some time this act was forgotten by him, but now it's retained again... He strongly recommended NYT over others, as he reckons that it's the most well-established publication among all in the U.S.

But don't expect that's enough to improve English skills--especially writing one. He also 'suggests' that we read paper books, such as novels, regularly from now on. Actually I like this suggestion coz I do like reading. Thus right after that meeting, I went to a bookstore with sis. I looked through almost all the shelves but failed to find any title that I was quite familiar with... How should I decide which one to buy? Picking up a book randomly or by reading the introduction? --That's the suggestion from sis. But I don't want to do that. If the book I selected is not my dish, it's unlikely that I will persuade myself to keep reading it. Then I decided to go back home first and do some searching job to learn what books I might have interest in.


Now I am trying searching. But there seems not to be a good website in English for me to see the comments of books from other readers. I found one named 'goodreads', which looks similar to the Chinese website I use a lot to find interesting books -- www. douban.com. But apparently this American is not that well-designed as douban... Amazon may be another option, but it suffers the same problem with goodreads. Anyway, I will try to get used to them as long as I need to find English reading materials.


Paper-based reading materials? Apart from my academic books and papers, I have not read in this type for quite a while. Don't need to doodle on Chinese-version twitter, or FB, or Renren before get asleep. Isn't that an exciting news?

How I Stepped Onto the Path of Statistics?




Yesterday when mom was video-chatting with me, we randomly talked about a girl of her colleagues who has just got admission to college. She chose journalism as a major which her mom did not agree on. She once asked me about suggestions for majors. I simply told her to follow her heart, as what others could give was merely information about job markets in related fields.

Then mom asked me, ‘do you feel regretful for choosing your current major? is it really where your interest is?’ I could not tell a word. I realized I myself was not even sure about the answer. I might say no to the former question, but I guess my answer for the latter should be no either. Here comes the contradiction: if I am not interested in my major, is it possible at all not to regret?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at I am a Ph.D. student, a female Ph.D. student? Well, according the logic of most Americans, unless one is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one field, he/she won't bother to carry out a half-decade (or so) ph.d. program for it.

For me, I did have great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s a freshman. It's this interest that motivated me to switch from biology to maths after the first semester of college. But later on I gradually realized there are far more talented people who seem to be born for maths. I could not even use one week to digest what they can master well in one class. Frustration kept accumulated and I deviated from the road of maths more and more. At that time, statistics was fairly easier to handle compared to theoretical maths. Of course, just relatively. So I chose this major naturally.

Now looking back, I know statistics should not be a subject which I am sick of. Sometimes, when I am in good mood, when I have a peaceful mind, I am really delight to What I am reluctant to confront, to be honest, is a self-motivated Ph.D life >_<. I am too lazy to think, to act, to motivate myself. And laziness further led to procrastination. That is, always leaving tasks until deadline is rushing towards. It's a frequently quoted name nowadays as many Chinese undergraduates/graduates have symptoms of it. But indeed, if I can develop some small but good habits, like strictly accord to my schedules & plans and never entertain when working intensively, things will be much different.

Moving forward on the path of statistics, only three options are available: drift along and pretend not to know the situation at all; force myself to dedicate to my major study, which generally will seem like a long-term prison; or, try to find my original love for maths and apply it to statistics, do everything out of interest, not just responsibility. The last way, of course, is the ideal one.

Advantages Living in the U.S. and in China, Personally

(转载)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

文章作者是清华电机系彭明辉老师】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

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Return

Have not posted any logs here for quite a long period. When blogspot was first blocked in mainland China in July, I did struggle for a few weeks, wishing it could be available again for our uses. However, finally I had to give up and turn to other blog websites. Blogbus, a Chinese blog supplier became another battlefield for me.

But I am still a fan of google and I am still in favor of every product of it. Maybe I can still make use of this place by posting my logs in English here. Not too bad, lol.

乱弹

和一个以前不熟的朋友一起聊天(2010.1.10comment:现在我们已经很熟啦,天天不是gtalk就是煲电话粥,北美生活寂寞哇),在暮色四合的街头。我们两坐在大大的石墩上,头发在温暖的晚风中飘。
天黑了,人会变得比较emotional吧,也会比较无所禁忌地坦露心扉。

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挺纠结的。很多时候看上去简单的一件事情可以在他们心里卷起千层浪涌,然后思前想后,对在意的人心思的揣度,对自己一点作为命运的担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全感。这些纠结在旁观者的眼中是很没必要的烦恼,毕竟隔岸观火。


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很多人的上进心都来自于对现实状况没有安全感。于是呢?怕受伤,所有把自己用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外壳包裹起来。置身外边的人,以为看懂了你,但其实ta什么也没懂。所以就孤影自惜吗? 你总以为自己的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实作茧自缚。

雅哈=情绪泛滥

昨天晚上喝了罐雅哈,本来想帮助消化,但是可能因为是空腹喝,刺激性太大。6点钟喝的,到了晚上9点心还慌,伴着间歇性的兴奋。
也许是咖啡的功效,也许是因为最近和然时常卧聊,我们俩又开始互相大吐苦水。同属大学阶段感情郁郁不得志的人,我已经心灰意懒,幸好她还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

然后问张蓬要了去年我们在猫眼吃Pizza时拍的照片。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的我,也许对大学生活剩下的一年多,还有一点憧憬,我会去哪个学校呢,新认识的某某是怎么样的人?奥运会会一切顺利么?谁能想到,半个月之后,就发生了汶川地震。一个月后,经历由最快乐向最绝望的急转直下。而那个暑假,又做了已经失去兴趣的志愿者...好在每天嘻嘻哈哈什么也不用想,过得真的挺轻松。

还有一个多月就毕业了,真的很伤感。为我很多无疾而终的愿望与期待,为不久之后就要和然、wenya,以及小胖等一群好朋友分开了,为大学里点点滴滴:图书馆,燕南园,二教三教理教,五四体育场,未名湖,临湖轩,朗润园...

呼唤解封!

Blogspot被封第五天.这几天一直在观望中,以为问题不严重,以为很快就可以解封了。但是好像形势真的不乐观...
莫非我这么一个忠实的Goolge用户要迫于无奈地投奔wordpress吗...只是一个小网虫,又不可能自己建一个域名...

呼唤早日解封!

(2010.1.10comment:事实上我在去年6月投靠了blogbus,然后,悲惨的命运本周再次上演,blogbus也被封了...)

五四跑步随想(一)

晚上终于又恢复了五四的例跑计划,昨天也去了,但是只跑了5圈,not in the mood,跑步也需要情绪呀。心情好的时候去,轻松地一边听苏打绿妖娆又清新的声音一边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心情不好则会觉得跑步变成了一项沉重的任务,一圈,两圈,迫不及待地想要达到10这个数字,却总是不甘心的发现还有好远。连那些平时最喜欢的声音也变成了烦躁的来源。

前段时间每天来着跑步的时候想得最多的就是大学里度过的这四年,因为绕跑道360°,每次视线落在一些建筑上,总会想起这四年里的一些点点滴滴。不过想起来并不伤感,我就是想象力特缺乏的人,没离开的时候想象不出离开的滋味。有时候会突然灵光一现,想起很多想要拍下来留念的东西,比如农园里常常坐的座位,那台雀巢咖啡机,很多常吃的菜。如果可以,真想把游泳馆也拍一拍,拍我那不标准的蹬夹...甚至也想拍自己在风里边跑头发边随着风乱飞的感觉,虽然肯定是面红耳赤大喘气,但是那应该是最接近自由感觉的时刻吧。可是,也就是想想而已,第二天就会因为各种要处理的事务,把怀念这件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搁置起来了。人啊,总是更关注于现在。

好吧,我们来说一说,都看到了些什么。逆时针跑的话,先是五四体育馆。除了游泳和羽毛球课,和这个地方似乎没有更多的交集。不过尽管游泳馆只有25*25,对于我这样的游泳菜鸟而言也就绰绰有余了。最喜欢在阴天甚至下雨的时候来,因为大家都比较偏爱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来避暑,所以这种时候游泳馆里人会特别少,比较自在,不用担心蹬到人...以前特别喜欢泡在水里,把自己沉进去,享受内心的平静也好,想一想平时理不清的思路也罢,都是难得的惬意时光。但是最近也许是因为比较急躁,总是越游频率越快,渐渐就演变成一入水马上就想冲起来,没有了和水融为一体的感觉,倒像是似乎要挣脱它似的,带着一种潜意识的恐慌。这种情绪下想问题或者享受宁静显然不现实了。所以最近很少去游了。但是还是要谢谢这个体育馆,让我喜欢上游泳这项运动,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重拾对它的喜爱。其实五四体育馆还有个多功能厅,以前去那里看过女篮的比赛录像,看过佳佳mm竞选麦肯锡铂金女生的比赛...但那些大体都只是远观没有亲身参与,所以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跑上90°,来到跑道南端,向南方直视就可以看到鼎好的电子标识牌了。一直不喜欢pku南端的这些林立的高楼,不仅遮挡了视野,而且它们在夜幕下魅惑闪烁的电子标识牌总会让人嗅到中关村的铜臭味。但是,鼎好的这块牌子让我想起07年的这个时候。某一天去参加数院03级师兄师姐们的出国交流会。见识了各种大牛,但是总觉得他们的经历和我没有什么关系。那个交流会是在理科一号楼5133开的。当大家带着崇拜的阳光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几个被牛校光环笼罩的师兄师姐,憧憬着和他们走上同样通途的时候,我只是精神游离地望着5133离我最近的一面窗子外面。当时天已经全黑了,窗子外只有鼎好的那块大标识牌格外醒目。哦,这个房间的窗户是朝南的啊,好神奇,我想。然后开始在脑海里复制理1的三维构造...对我这样经常在理科楼迷路的人来讲,要复制这种地图实属难事,华丽地打发了那两个小时。现在回想起来,也只记得pp的谭旭师姐和那扇窗子外边的鼎好标识牌,和有点模糊的构造图。两年里,只觉得是被某种惯性牵引着考t/g,牵引着申请,倏忽间就走到了现在。

未完待续...




即时堆积任务

周四有讨论班,在那天之前我只有全心全意弄出还算简单的matlab程序来,虽然说是简单,对我这个之前从没有用过matlab的菜鸟而言还是得重头学起,效率之低简直发指。而我还时常在其间心思游离...要速战速决~~~~

上完讨论班之后,择时完成以下目标:

电影:
1.《暗恋桃花源》,因为要看话剧,最好先熟悉一下,以前看过部分台版话剧的视频,但是印象已经不深了,还是看看电影吧。不过一想到林青霞念台词的声音我就好想放弃...

2.宫崎骏动画复习《风之谷》(已完成)《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千与千寻》,主要是复习久石让的音乐,所以应该还算快;
  看《龙猫》《猫的报恩》(已完成)《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这些一遍都没看过。

好好完成这个项目,为6.5的音乐会做好功课,也得对得起我的座位啊,hoho.

3. 《革命之路》年初的电影,本来打算这学期回来就看的,结果硬是在硬盘里躺了半个多学期。

4. 《穆赫兰道》

5. 《花火》北野武



实际上第二条里面有很多(看过的打五折吧)呢,任务艰巨。

书:1.《扫起落叶好过冬》 地坛书市买的林达的书
        2.《纽约琐记》同上地点,陈丹青的。
        3. 《Matlab7.0》我要和matlab奋战到底!
        4. 《失败之书》北岛,小胖同学的书,书费皆不能读也啊,在我床头放了俩星期了也没怎么看。怎么着也有部分UCD的内容啊...
        5.《常识》时评(已完成)


任务好重,电影部分6月来临前尽力完成;书部分毕业前能完成我就满足了....




书市归来&要毕业啦

这几天特懒,懒得写日志,懒得理清让我心情不好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甚至以前一直非常热衷的时评都懒得看... 不行,得重振旗鼓!

这篇权当流水账吧,哈哈。早晨和然,小胖同学去地坛书市掏书。其实也已经料想到了书市开了这么些天了,好书和物超所值的书应该很少了,所以进入地坛公园之后,都只是漫无目的随意逛逛。好在我也不是学究或者博览群书的人,所以只要看到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书,即使译者或者出版社比较曹鼐,我也能兴奋好一阵子(我真是对自己无语了,从来对书的热情峰值都出现在在豆瓣上搜书或者刚买回来的瞬间,之后便以指数阶锐减了....很多买来的书一眼都没看过)。不过一直犹犹豫豫地没有买什么。不过在人民文学,三联,中华书局这三个出版社面前我就走不动了,尤其是三联,它家出的书通常都既通俗又有一定内涵,让人爱不释手。我淘到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中的两本。虽然半价的折扣不够吸引眼球,但已经着实让我非常满意了。还买到了陈丹青的美术随笔和巴金的《家》。据然和小胖说,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了最经典的还是要属《家》了。争取最近先把这本读完吧,其他两本是否要看视看这本的效果而定。也许是因为大学前除了速食读物,小说和历史类的书读的很少,到了大学才突然发现一个可以发掘到无限乐趣的领域就这么被我忽视了十几年...不过,大学以来看的书都好杂,而且属于不带着问题或者目的地随意消遣,现在回头看起来好像真的学到的不多,消化吸收的也不充分。所以在提高阅读质量上我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Btw,顺便自曝一下,我买书或者屯书好像可以获得很大的安全感,为什么呢,奇怪...

中午在麻辣诱惑敲了小胖同学的bg, 真是好人呐,总被我们欺负...下午刚回到寝室,WY mm就来寝室找我,说sms正在西门拍毕业照,老师们很多也都去了。如果想和教授们合影要抓住这次机会。于是,虽然跑了半天又刚刚胡吃海喝回来的我,不顾外型的惨不忍睹,和她还有王凝跑到了西门去。概统系只有大岳老师去了。不过如果可以和大牛大岳老师合影也算不虚此行啊!可惜他和几个班的同学拍完合影,又急匆匆和两拨人合了一下影,就不知踪迹了。我白等了半天。看到了大牛FR mm,和她合了影,好歹也是老乡呀。大学四年里居然几乎不认识,也没说上过几句话...主要是1太牛了,每次见到她,我只能仰视...然后应邀请和一起去davis的LemetZhang同学合了影。以前总觉得我表情不丰富啊,怎么会有那么深的法令纹。看了这两张照片才知道,我笑起来表情不是一般的夸张啊...

不过看到sms的孩子们忙不迭地拍毕业照,和一起相处了四年的伙伴们合影留念,其实还是挺羡慕的,都快要毕业了,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了。我们什么时候拍啊, 快点到来吧。




进入一个好的大学就是promising了?

今天未名十大上有一个job版的帖子,发帖人是考来的研究生,说听闻Pku毕业生找工作在机会和薪水上比起国内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似乎毫无优势可言,慨叹自己费了那么大劲儿考来没有意义。

其实这个问题也曾经一度困扰过我,甚至让我觉得痛苦。往年看看周围的师兄师姐,今年看看周围找工作的同学们,似乎确实不甚理想。与上大学以前我们心目中pku学生天之骄子无论在各行各业都会所向披靡的印象相差甚远。然后看看那些最终没能去成理想大学的高中同学们,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毕业之后一样有好的起点。这么看来上什么大学似乎对人生没有关键性的影响了?那么我们受正规教育的前12年每天被老师灌输的“唯学”成功论岂不是一个大大的骗局?虽然这么说也许显得很功利,但是,坦白说,高中尤其是高三那会儿,面对一堆枯燥的练习题,支撑我的信念似乎就是这个了,好大学=一个光明的前途...

不过在大学这几年,经过很多思想冲击后,我好像渐渐觉得明白了些。就像今天这篇帖子后来的一个跟帖中说到的那样,"pku是个平台,能把这个平台用到什么程度, totally up to you!!! " 之前在大一大二迷茫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以为按部就班的走绝对错不了,不想付出大的努力,不愿冒些许风险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等到大三大四有些懂得了,却好像已经来不及弥补了。现在回头看看,倒也不后悔,因为现在的我在未来人生发展储备上无论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都是之前这几年自己有没有好好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影响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的,it deserves. 失之交臂的,固然好遗憾,可那也并不是因为命运不垂青,只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的胆怯和仓促滞阻了迎上前去的脚步。

什么是好大学,不是送你一个铁饭碗的大学,不是在你找工作时给你增加砝码或者光环的大学。是一个,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发展平台,如果你愿意寻找和发现,愿意积极主动付出努力就能提高自己的地方。用这学期上的期权课的话来说,就是波动率更高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波动率显然对你是厚道的,因为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赔率几乎为零。所以,大学的选择就好像是投资的选择。如果只是想用大学四年换一个稳定的工作,没有什么风险,不用怎么花心思,那就去那些专业性强的技术院校吧,就像是老老实实把资产存银行里,让四年的存款利息为你的本金加点价值。虽然很有限,但是很稳定。pku玩的是期权,不愿花心思不愿努力不会利用平台的人在这里没有发家的机会。

母亲节的信(二)

还要感谢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谢谢你让我有个姐姐,一个和我同龄的,从小和我一起长大互相作伴的人。小时候这点其实让我非常不爽,老和她争吵,争东西,甚至打架。觉得是她让我明明可以穿100块钱的鞋子,结果却只能穿50的(现在想想自己因为这个讨厌姐姐真无语),明明可以拥有100%的爱,现在却要分出去一半。而且她比我耀眼比我优秀,让我倍感压力和自卑。可是,尤其是在上大学的这几年里,越来越感到有一个同龄的至亲是多么幸福和可贵。因为是至亲,所以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她倾诉任何事情,寻求帮助,鼓励,建议,甚至只是发发牢骚。她表现出众我由衷高兴,我有了开心的事情她比我还要开心。我既不用担心她会不真心待我敷衍我,也不担心她会对我事无巨细地烦她而不耐烦。也因为是同岁,打小生活环境也几乎完全一样,我们的人生观,生活方式,爱好乐趣大多相近。我从来不用担心我在这段路上落单,因为总有她陪伴。现在我很难想象,如果自己是独生子女,如何和能够心态良好地度过这四年,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尤其我自尊心那么强。有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她某种程度上就是另一个我。有这样一个爱自己了解自己的另一个“我”,真的是一种福分。同学们也都羡慕死啦,可是他们只有羡慕的份^^。我也相信,未来的人生路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俩都会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不离不弃的~这种感觉真的好想我们俩是老夫老妻了。说起来真是奇妙,我和姐姐从小吵到大,现在感情却这么要好。认识的一些双生姐妹很多都是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更不用说打架了,人家一直是“相敬如宾”呢。可是现在呢,感情却几乎也淡的多,一谈恋爱了更是彼此不闻不问了。看来,我和姐姐还真是不打不相爱啊。

还是在你的节日来临之际说说我对你的希望吧。首先希望妈妈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落实到行动上。你自从我们上大学之后身体状况好像就大不如前了,更加需要爱惜自己。即便不为自己,也要为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是我和姐姐最大的期望,也是我们这辈子最最在乎的事情。所以妈妈你一定要重视起来!这需要落实在:1. 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任何异常信号一有不适马上去医院!2.多吃健康食品和水果,防癌食品,少吃油炸等不健康食品!3. 多多运动,晚上早点休息。电视什么的都可以上网看哇,没必要熬夜。据说每天从11点开始身体各个器官就要开始更新和排毒,如果这时候不休息对身体是极大的伤害。运动方面,你已经在进步啦,现在能每天散步。希望继续保持!健身这事儿,不是拖到什么时候开始都行的,越早越好。


其次希望妈妈的生活因为我和姐姐而焕发生机。虽然你过的挺幸福,但是还是挺平淡的。这当然是我一个自私的想法,妈妈你下半辈子的生活不应该完全按着我们的意愿来做。而且前二十年你们也因为我和姐姐影响了太多人生轨迹,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按着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过,我说这话的意思只是想可以为你做点什么。虽然现在看起来所有的承诺誓言都是空话。我没有经济实力,只是个大学生,能做什么?但相信以后一定可以实现。只是实现的程度问题。希望我可以有经济实力帮你买高效的延缓衰老的护肤产品,让你看起来一直这么年轻;陪你一起去全世界各地旅游,见证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希望用我所有了解的生活中有趣味的细节,电影,阅读,各种活动,好吃的餐厅,点亮你的生活,让你每天都开开心心!做到这些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只是需要我1. 收入要比较高才可以。2.要有较多的空闲时间陪你们。3.有一个懂我疼我也孝敬你们爱你们的丈夫,一个幸福稳定的家庭。所以,为了你们我也要为实现这三条而努力奋斗啦!

最后说说我们自己。如果顺利的话,9月就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啦。我知道其实你还是非常担心吧。虽然经济上我不用你们负担了,心理上也许会负担更重了。担心我们在异国不习惯,担心我们不会照顾自己,担心我们不安全...妈妈,经过大学四年,我已经长大了很多,会照顾自己了。而且我适应能力还挺强的,相信过儿不久就可以习惯新的环境。更何况那里华人那么多,其实和国内区别也不大。我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也挺强的啦,不过当然也会继续加强。而且我去那之后会尽量每天都和你们联系的,打电话,视频...有什么事我也会第一时间告诉你们的!总之,我会为了你们好好生活奋斗和照顾自己,我和姐姐也会保持联系互相关心的。

再说一声,节日快乐,妈妈!你过去,现在,还有未来,还有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我和姐姐最在乎,最珍惜的人~爱你~

我们7月就见面啦! 想你,Sherry.

母亲节的信(一)

好久没有更新blog了。太懒~ 
^^^^^^^^^^^^^^^^^^^^^^^^^^^^^^^^^^^^^^^^^^^^^^^^^
这是准备明天寄给妈妈的信。希望她母亲节前可以收到。其实经常发邮件给她。但是她好像还是最喜欢这种最古老的联系方式,说是可以珍藏。莫非希望我们如果在信里有什么保证承诺一类的,比如坚决不嫁老外^^,以后可以她可以留着当证据?

妈妈:

母亲节快乐,希望你收到这封信时5月10日母亲节还没过!大学四年里,前三年每次母亲节前夕,我们寝室都会来一次深夜卧聊,讨论这个母亲节想要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妈妈。我记得又一次大家的讨论结果是,拿着DV在校园里随意地走,碰到合眼缘的不太忙的人,就请他们送给自己的妈妈送上一份节日祝福。虽说这不是多么有实用价值的礼物,但是我觉得还是寓意很好。母爱是普世价值,这话不过分吧。每个人对自己的母亲肯定也都非常爱,这样也就会理解我们的用意帮我们这个小忙了。可是呢,由于自己不擅长剪辑,又没找到DV,最后这个计划还是破产了,那一年送了什么给你,甚至到底送没送,我还真是想不起来了。本来这次也犹豫到底送你什么好,如果又是物质类的,归根结底还是从你那里拿的钱,没什么意义。正好你不是向我们抱怨我们光给爸爸写信从不给你写吗?那我们也来一次“鸿雁传书”吧。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居然还这样一笔一划写信 ,真是挺好玩一件事,当然,也更富于诚意。特别是,妈妈你要知道,此时此刻,我们寝室已经熄灯了,我是借着电脑一点剩余的电支持的微弱光亮奋笔疾书呢。其实以前不写信给你,不是因为对你不重视,只是因为一直以来觉得咱们母女三个人都是性格活泼的人,彼此又交心,有什么感情要抒发,什么心事要倾诉,打电话,发邮件,当面说,怎样都行。然而爸爸不同,他比我们更少话语更内敛,也不轻易表露感情。所以很多想对他说的话只有通过文字传递。

女儿和妈妈是什么样一种关系呢?记得前段时间问你如果我有危险了你愿意牺牲自己救我吗这种很无聊的问题,其实我心里早就有答案了。我确信,你,还有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母亲爱孩子绝对胜过爱自己。自己可以上刀山下油锅,却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受半点委屈。可是,做女儿的,如我,还有我身边的女孩子们,实际上却都是一样的表现:平时开心的时候玩的忘乎所以,从来不记得给家里打电话;只有空虚了寂寞了,或是受到挫折和委屈,需要依赖感安全感,需要找人倾诉和寻求帮助时,才会想起妈妈来。当然,做母亲的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开导女儿,女儿心里不痛快了她比任何人,甚至女儿自己,都要着急的多!孩子们总把妈妈和家当做创口贴,疼了才会记得贴一下。而且,我们也很少去关心妈妈的感受,很少问及过去你们经历过什么,真正爱好什么需要什么,期望我们的人生怎么去发展。仿佛我们只是妈妈当做一个随叫随到的倾听者和守护神。从小到大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回头想想,真是内疚。即便到现在,我还依然不能说非常了解你。知道的无非就是你爱看家庭生活类的电视剧,喜欢K歌,睡懒觉O(∩_∩)O知道你小时候特别假小子,特别淘气,冬天居然还下河,结果得了关节炎住了院,还因此打了激素发胖了...这些还都是听姥姥讲的。至于妈妈你的初恋,你小的时候偶像是谁,小秘密一类的,全然不知。我们好像几乎从未成为你的倾听者,在情感上回报你们。回顾起来,唯一做过的能让你们安慰点的事情就是顺利考上pku,没让你们再接着操心上大学的事情。但是高考之前那半年你和爸爸在精神上,作息上的压力,为我们备考付出的压力又岂是一纸通知书可以抵得过的?想想这些,觉得我们为你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可是你们呢。这二十年来把我和姐姐养大送入大学,咱们家因为我们俩经济负担重了好多啊。尤其咱家还两个孩子。印象特别深的是小时候某一年过生日,你给我和姐姐一人买了一双50快钱的凉鞋。我们俩特别不满意,说我们同学都穿100块钱的特别好看的那种,为什么我们只能穿50的啊?你说因为咱们家是两个孩子啊,本来给一个人100,现在分给两个人就只能一人50了。呵呵,现在想想,觉得这对话有点可笑。不过当时可是一本正经想了好久,并且得到的结论就是,一切的不幸就来自于家里除了自己之外多的那个孩子,唉,从此和我姐积怨更深了...开玩笑的。但是当时确实是满心委屈,埋怨咱家为啥不是只有一个孩子啊。可是,上了初中高中大学之后,我却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因为不是独生子女,少享受到任何的权力。我知道,那是因为你和爸爸一直在尽最大努力让我们生活的更好啊。

昨天晚上卧聊的时候还和室友说,从小到达很少见到你掉眼泪,但是只要是落泪几乎全都和我和姐姐有关。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们刚上学前班的时候,两个人突发奇想互相帮忙写作业,她模仿我我模仿她还觉得很好玩,结果被你打了...完全不明白你为什么会那么生气,还边哭边打;还有一次就是我们俩密谋早晨六点爬起来看老房有喜,那是我们小学5年级非常喜欢看的一个电视剧,在9点就要上课的情况下定了闹钟。当时爸爸出差了,你听到声音醒了,让我们休息,等放假的时候再看。可是我们俩估摸着你睡着了,又爬起来偷偷地开了电视。结果那一次你非常生气,再一次把我们俩打了...那天早晨你没去上班,我们俩也没去上课。我们三个人坐在家里哭。我们俩哭是没去上课还挨了打,你呢,为什么。还有几次哭是以为内我们俩做错事还嘴硬坚决不认错,你越打我们越倔,结果呢,你打完之后很心疼地哭了,我和姐姐还觉得莫名其妙。当时我不明白,过了很多年之后才明白你的感受。也才知道你爱我们俩绝对超过爱你自己,打我们俩你也绝对比我们更觉得疼。还记得后来也曾不无羡慕地向你埋怨,我们班某某某,她爸爸妈妈从来没动过她一根手指头,人家多宝贝啊...呵呵,这时候你总会说,当时年轻气盛,不懂得怎么疼孩子和教育孩子。可是,后来,我自己也想了想,其实宠着不动孩子一根毫毛就是最完美的最高境界疼孩子的方式吗?明明深爱,却为了把孩子引入正道,不得已狠下心来动手教训,这样也许更难到吧,因为每一掌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不过,我们也长大了,不知从何好时开始,你再也没有打过我们。其实现在我还挺怀念那些被打的日子呢:)。现在的你,对我们少了牵制,更多的是牵挂,少了训斥,更多而是抚慰和鼓励。但无论过去用巴掌教训我们的你,还是现在只会用商量语气的你,我知道都是一直在深爱着我们,疼我们在心底。高考完那会儿,总有阿姨叔叔不无醋意地说你幸福,自己对我们从小到大没操什么心,姥姥带完姑姑带。别说你对这话有意见,我和思思当时都很不愿意。我们在山东上学那几年,你对我们的牵挂哪一天断过?孩子不在身边比在身边其实要多操心的何止几倍,这一点又岂是他们所能体会的?谢谢你,妈妈。

更要感谢的是你以身作则给我和姐姐树立起的榜样作用。你对姥姥姥爷的孝顺,从来不顶嘴,毕恭毕敬,对他们生活和健康的关切一直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俩也一直努力以你为坐标效仿着。不过别忘了,妈妈还要替我和姐姐对姥姥姥爷尽孝道。是他们俩把我们从刚出生带到3岁,帮你和爸爸分担了这最难带最难熬的几年重担。我们长大了,却把他们熬老了。等咱家搬到富蕴之后,因为你和爸爸出差,他们明明已经年事已高,却还要两地分居,一个留在家里,一个到富蕴来照顾我们。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们俩争东西叽叽喳喳,让姥爷给我们断官司。姥爷无可奈何地蹲在阳台上一口接一口抽烟.也记得姥姥因为照顾我们太累,以至于上火上的嘴唇破了好几年。姥姥,姥爷大半辈子操劳辛苦,如今好不容易可以轻松点,却也老了走不动了,身体也没那么硬朗了。我们俩不在他们二老身边,你要替我们多多关心和孝敬他们。我也会尽早独立,尽己所能孝敬他们。


也要感谢你给我们俩提供的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让我们无忧无虑长大。你和爸爸可以互相扶持和陪伴彼此,让我们对婚姻这东西有个好的印象,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呢。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我的朋友和同学中有很多人没有享受完全,对比之下觉得我们真的非常幸福了。还要谢谢你性格上做人上对我们俩的影响,你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你对朋友的真诚,你的活泼大方,你的乐观...虽然我们跟你比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但是会努力看齐的。

说到这,想起一个问题,妈妈你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还会不自信呢。以前没发觉,但是最近我发觉你有且只有在面对我的同学时会不自信。比如室友wy和她男友去咱家玩你和爸爸请他们吃饭,为什么非要叫我老师呢。说是怕自己说话没有水平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还有去年你来看我,请我室友们吃饭,平时饭桌上活泼健谈的你那次也特别沉默寡言。你说你怕说错话。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啊。我知道你是觉得我们希望自己在同学面前尽量表现的完美,怕自己话说不好显得没有水准让我们觉得丢脸...其实我就是我,你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该怎样就是怎样。更何况,我觉得你说话很有趣啊,爸爸说话也越来越有幽默感了。也许你们会认为我的同学都是名校生,但那只是因为我们上学的时代机遇更多啊。如果爸爸在我这个年代,我想他上清北,或至少同层级的学校应该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在人生阅历,性格上,见识上,为人处事上,我们要向你们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要不然我怎么会这么倚赖你和爸爸,嘿嘿~我很为你骄傲呢,为你的美貌(哈哈),为你好嗓音和宽音域,为你的开朗大方健谈,为你体育运动上的天赋和活跃,为你身上的所有特点!所以,妈妈,别妄自菲薄啦。


“参观”“北漂”的小窝



(这是我们厨房奋战一个小时的结果,手抓饭是我做的,hoho)







上面这几幅图是偶然在一个论坛上看到的,一个网友晒她家的新装修的新婚小窝,喜欢这种温馨的感觉,但照我的偏好,还是略显华丽了。不过好喜欢第三幅图的小红沙发,坐上去翻开一本书静静地品读一定非常惬意,虽然这么惬意的环境不一定能够激发人思考的欲望...装修略偏欧式,如果是我,也许会加多些中式元素,当然也不会全盘中式化啦。
^^^^^^^^^^^^^^^^^^^^^^^^^^^^^^^^^^^^^^^^^^^^^^^^^^^^
好啦,yy完毕,言归正传。
这里的北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漂,来北京寻找梦想的青年,而是我们寝室mm鸭鸭,大四的undergraduate,和她男朋友——刚刚毕业在北京工作的小盆友,和小盆友的两只朋友。他们都是刚刚迈出大学校门,开始走入社会,开始在北京打拼的漂一族。鸭虽然还没毕业,但是这学期也已经搬出宿舍了,一方面是舍不得男友,另一方面她自己也要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实习,每天奔波去实在是太耗时间。参观也不是参观,其实只是在鸭鸭吆喝了半个学期之后,我们决定去她的小窝看看,看看半只脚已经踏入社会的鸭现在的生活空间,然后顺便练练手,做些菜玩玩。

从寝室坐地铁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我们才到达这个小窝的所在地--四惠东。以前几乎没来过这里,印象中仅有的一次还是去年来欢乐谷。这里真的是很荒凉。虽然离国贸这种重商业中心只有三站地儿,四周的视野却很开阔。楼群极其稀疏,抬头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我几乎都怀疑是不是可以看得到中关村的建筑顶了(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这里也没啥高层建筑...)走到鸭家楼上(她们的小窝倒是很高,28层)往下看,居然是个大型的垃圾处理厂,此外就是大片未利用的褐色土地。一起来的LC嘟囔了一句,怎么这么像城中村啊。尤其是发现我们置身的楼居然是附近唯一的高建筑,周围的楼都不超过三层的样子...打开窗子,在今天这样的大风下,感觉摇摇欲坠,又会在瞬间有坠楼的幻觉...嗯,还是不喜欢高层的住宅,楼密了觉得沉闷,完全见不到阳光甚至天空;楼梳了又觉得空旷得恐怖。理想中的宅子是一个美国式的独幢平房,屋前屋后都有小花园,种点花花草草,多么写意和舒适。

我们进了她家之后参观了一下各个房间就开始做菜了。鸭都把菜洗好了。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忙了一个多小时才吃上饭~成果是6菜一汤,听上去好像很丰盛,但是实际上是9个人吃...这里要严重表扬一下然同学做的花椒土豆。虽然她一再谦虚说土豆的颜色太深,太焦,又因为锅太小也不是平锅所以炒的数量有限,我还是觉得简直是人间极品美味,味道有点像干焙的,但是更香,应该是花椒的功效。还有鸭的地三鲜,起初没准备做,只是因为土豆和茄子,胡萝卜食材切的太多用不了了,临时决定凑这么一道菜,孰料无心插柳,非常好吃,是我吃过的地三鲜里最好吃的~~~尤其是里面的土豆,外焦内绵,让我完全没有抵抗能力.我做菜是新手,这个寒假才开始学,而且也没有正经学。今天本来想做个好吃点的新疆特色抓饭,可是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段数,没有了爸爸指导我觉得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加什么作料,再加上鸭提前把米饭蒸熟打乱了我的计划,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已经完全失去了抓饭的特色,感觉像是萝卜条和葡萄干拌米饭,而且还伴着隐隐约约的糊味.即使是其他新疆人吃了也完全不会意识到这个和他们的家乡饭有任何的关系吧...具体的照片以后贴。总之虽然饭菜很家常,我们还是吃得很开心哦。

吃完饭闲来无事又逛了逛各个小房间,结果被某男生的屋子惊艳到了。真的很有奋斗的感觉,十几平米的小房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温馨。房间里被垫高了20cm左右,进门迎面的一面墙上是个站满整个墙壁的书柜,大部分区域被各种书籍填满,其余空间也都陈设着一些个人收藏,比如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机器猫,毕业照,还有些小小的笔筒之类,显示出主人的细腻和爱好。墙上零星地贴着几个电影海报,印象比较深的是侧面墙上贴了三张godfather的,看得出来主人很喜欢这部电影。最惊艳的是靠窗的书桌,因为窗子朝阳面,向里看去时,正午的阳光正好射进来照在书桌上的书页中间,旁边放着一台垫着散热器立起来的笔记本。书桌和门这边中间隔了睡觉的床,好像让人能在学习和看书的时候有更多的私人空间。总的来说,也许房间算不上非常整洁,却因为小小的拥挤和凌乱显得更加有生活气息。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主人的痕迹和心思。倘若整洁得像不曾有人居住,倒反而显得索然无味了。看到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心里充满了温馨的感觉。突然很想自己有这样的一间屋子,完全自己去设计哪里摆放什么,自己买家具,让房间充分体现自己的风格,多好啊~ 虽然在家里也是自己一人一间,可是那间房子还是小学六年级刚搬进来时的布局,这些年都不曾变过,对于这个空间我好像还没有体会到百分之百的自主权呢。发现自己还是不喜欢太规矩的陈设和布局,拥挤点随意一点反倒更合我意。希望九月自己能够实现这个愿望,也许一开始房子里会什么也没有,不过我会一点一点充实它的!

到了这里,短暂的瞬间会突然产生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幻觉。朝九晚五,期间在工作中忙忙碌碌,晚上回到这样的小窝里短暂地喘息一下,好像获得了暂时的安全感,当然一面还是会忍不住想念爸爸妈妈,想念自己的家,也想念曾经度过无忧时光的校园生活。如果真的是这样,有点点后怕,未来,身边,面临自己的未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它能带给我满足干吗,它会将我的棱角磨平吗,还是会毫不客气的给我下马威?让我乖乖夹着尾巴做个社会人,只能把一点点纯真和无忧无虑的记忆永远地留在校园时光?
幸好,我还不用立刻面对这些。曾经一度羡慕本科毕业就找工作的同学,觉得很踏实,自己养活自己独立生活,多么有成就感。现在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不过,有些东西,迟早是要面对的,不能永远躲避。











先发两张昨天拍的校园里的榆叶梅吧,春暖花开啊。还和一个老者讨论了半天山桃,榆叶梅形态的区别,真有意思。

然后就得说些郁闷的事情了。刚和雨彤逛街开开心心地回来,想要休息一下,于是漫无目的的流连于校内,bbs,两个邮箱...我实在是太无聊了,看完这个看那个,看完那个又回来再看一遍这个...新教里说虚掷光阴是最邪恶的罪。如果我是教徒,那我真是罪恶滔天了。

百无聊赖之际,随意地打开了考拉小巫的博客,看看她的精神状态。发现在她一篇博客里写了对她的阿奈同学的鼓励的话。其中有这么一条:
还有,踏实感、安全感和状态,都是自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获得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只有通过努力切实取得了成果以后,把成果捧到手里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到安全和踏实

觉得这句话说的好实在啊,告诫我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低迷和空虚,不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和踏实奋斗的感觉吗?可是,不停的自怨自艾对改善这种状态毫无益处啊。我只能用自责来寻求心理安慰么。与其在这里什么都不做的郁闷,不如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哪怕是玩,哪怕是翻译一篇文章,看本书。更不用说那些分内的事情了,写论文,看文献,还有这学期那些选了或者旁听的课,我花的心思实在是太少了...
还有另外一条:
机会来了的时候,不要坐在那里苦想为什么这个机会给你了。我们该做的就是把握机会,更加地踏实努力,从而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

现在可以还算顺利的继续走下一步,先无论对与错,这也算是一个机会吧。可是如何把握呢。我只是觉得它的存在。可是如果不踏踏实实的努力,下一个机会即使酝酿了也会早早夭折的吧。所以还是应该多多积累,别指望耗那点可怜的已有存粮,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至少也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总是觉得别人总结的话我才会以为精辟和准确。关于自己身上的问题,以及如何自我激励与管理,我一直都只能想啊想,突然产生某个念头,随即烟消云散,形成不了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

好吧,我也来吼一吼最近要忙的事情喽。
最重要的当然是论文,5月底完稿的话,初稿至少要在5月中旬完成,现在理论上几乎什么也没做,可是指导老师觉得也无需做什么了。那么就在matlab上多下功夫,至少数据模拟要做的要像样一点。
还有五月假期归来的期权期中考试,虽然大四了,课既然选了就要负责任啊。现在除了在作业deadline前匆匆忙忙看两眼书然后狂写作业(我现在负责人的底线也就只能达到自己写作业了...)
之外,其他时间完全没有下功夫。
昨天接了一个比较tough的工作,替一本书翻译三个章节,需要在五一之前完成。是志愿的翻译工作。但是,因为书是有关于clinical trials的经典之作,我还是决定尽全力好好翻译。昨天晚上大体瞄了一下内容,好多啊,所以得以负责人的态度多花时间好好翻译了。不能再堕落和颓废了!!!
以上三件事情应该是我下半个月的重点。
五月,六月希望轻松并紧张有序。论文的最终稿需要完成,还有两门期末考试。其余的时间
1最终的事情当然是签证啦!但愿一切顺利!
2需要多花工夫好好学学matlab
3其余的,就是好好关注在davis的生活啦。租房问题,带什么东西的问题,以及需要列入关注范围的任何问题。
4.一定要在这两个月,趁天气好的时候,大家伙儿不忙的时候,多和大家出去玩一玩。去哪里都行。西安,I am coming! 北京周边,我不会错过你~天坛,恭王府,各式各样可爱的胡同,东交民巷,798,我来啦。还要和思思去一次颐和园。


生活被什么填满了?

觉得自己每天没有很闲,日子飞速的过,但却什么也没留下。努力地回忆,每天我都在做什么?好像就是听了寥寥几门课,然后在作业的deadline前花点功夫一阵狂补。开心时看看电影,绞尽脑汁想要挤出一篇还算靠谱的影评,给看的电影一个交代,也给自己花的时间一点赋予一点意义。或者听听讲座,看看学校里的各个群体们自娱自乐的演出,比如昨天晚上的十佳,即使咱不文艺,也得抓紧机会和身边的小文艺青年们一次碰头的机会啊。不开心的时候,空虚的时候,洗洗衣服,看看书,至少也要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别二十岁的女孩子活得像老太爷似的。想要减肥,于是意志力不坚定的我需要潜水bbs上losefat版,狂看大家的食谱,寻求刺激,可是,逛完了,又会忍不住再逛逛food和团购版。最终食欲还是会占上风。所以所以,刚刚看到了十大上的团购云腿调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找各个人,得到了想要的安慰,决定心安理得的团啦。所以所以,上一分钟刚和思聊起香锅,下一分钟立马拍板决定第二天就去。之所以没有更夸张的当天就去,实在是因为当时已经是深夜了,不然也许我会更疯狂的一拍桌子,现在就去!

这么一看,每天都被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的念头,被腐败和腐败之后的补救运动填满,花的紧巴巴也不奇怪吧。可怜我的毕业论文,还有曾经痛心疾首后制定的各种学习计划,任何需要耗费那怕一点点脑力的项目不是被我无限雪藏就是非做不可是才会装几分钟的样子...以前想象的这学期的生活,会是让我无限神往的。疯狂的玩,疯狂地完善自己。可是,现在即使玩都玩得不爽,不安,而且没有劳神劳力也就对玩的畅快麻木了...

我知道,想要做出一点改变,发两句牢骚是没用滴。一点一点改吧。从少呆寝室,少睡懒觉做起!

新教的精神

曾经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因为觉得人生目标不明确,活的很空虚,决定试着了解了解基督教。于是听了几周的读经课,参加基督徒们的周末聚会。一开始还觉得挺有兴趣的,喜欢和他们一起学唱赞美诗,轻轻的哼唱着,感觉心像被净化了一般,很平静。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不能再继续融入下去了,感觉好像教会的好多制度违背了我的意愿,让我觉得很抵触。很多活动,不管自己愿不愿意参加,都是强制性的:周日要做礼拜,每天早晨七点要爬起来去祷告,连抽不出空和他们一起郊游都被认为是内心不虔诚。好吧,我确实只是好奇,和虔诚一点不沾边。于是,我还是放弃了。

不知是不是那次的负面印象太深,从那之后关于宗教的任何东西我都不愿意再涉及。可是,最近听梅然老师的课,又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的兴趣。不过这一次我不是抱着入教的态度,而是真的很好奇它的教义怎么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于是问对门国关的mm借了一本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前也有一次借来翻过,但是翻两页我就看不下去了,觉得很奥涩,也很没趣味。这一次倒是好了很多,虽然也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懂。

与天主教相比,新教教义似乎很强调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表现。工作不再只是养家糊口或者个人乐趣的实现,它是上帝所指派的天职。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天职”负责任。而责任心不仅促使人们工作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还会进一步使一些平凡岗位上的人们不再满足于每天重复性的单调的劳动。他们会竭尽所能的学更多的东西,争取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工作效率,开动脑筋,发挥创新精神。另外,新教教徒们认为,所有的不自信是信仰不坚定的结果。而这些,只是我这个完全的门外汉翻翻几本书能看到的冰山一角。


惊讶于宗教所能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上所起到的作用。偷偷的功利地想想,信仰这些教义还真是省事儿啊。不用为自己的自卑而苦恼,不用因为找不到奋斗的动力,一面继续堕落,一面自责。更确切的说,这一切不是不用担心,而是想要成为上帝选民的你根本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念头。所以,装一个强大的天父在心里,遇到任何“心魔”,只要想一想他,如果自己足够虔诚,什么堕落的念头都能打消了。“禁欲主义”对一个人的行为功利角度来说真的很有益啊。可是,另一方面,却又觉得真是悲哀。为什么一定要请外力约束自己呢。如果把以选民的标准约束自己看成毕生最高的追求,每次打消“邪恶”念头,每次痛苦艰难地完成天职之后,内心也许会畅快。可是,如果不是这样子呢。如果自己明明极度渴望一种释放,但信仰告诉自己,绝对不允许,于是焦灼的渴望被在此次残酷地抑制了。这种自我威胁,就好像一面下意识挣扎,一面用绳索把自己捆绑的更紧。外力的约束比起自我约束,也许更威严更不顾情面,但是也会更不知轻重,它对你的感受永远持漠视态度。还有比这更痛苦的吗?

真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只信仰自己,拒绝把缰绳交到谁的手中。了解自己,也可以比较自如地调试心情和激励自己。偶尔允许自己纵容自己的颓废,虚度。但更多的时候,让理智告诉自己什么是对自己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也相信每一天积极面对生活的自己都在进步,所以理应获得自信。然后,让对身边人的爱,对这个社会的感情催化产生责任感,去更好地。爱,责任,进步,良性的互动。这样多好啊。

话虽如此,我还是觉得可以从新教教义里学到一些东西。不得不承认我在管理自己这个方面至今仍然愚拙,因为内心还不够强大。虽然很不情愿用宗教这种东西刺激自己产生约束行为积极上进的意识,但是模仿怎么说是也创新的基础。如果我可以体会到新教如何激发人们世俗生活中努力奋斗的热情,哪怕只能学到一招半式,对自己也是受用的吧。毕竟我太弱了嘛^^


由追美剧胡思乱想

我们寝室四个人里有三个都有自己狂热追逐的美剧情结,然是Grey's Anatomy的铁杆粉丝, 从去年开始回头看第一季,一直到现在终于追赶上了第5季,她是每集必看。而且是安安稳稳滴从头看到尾一点也不落下。这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很正常,但是对她而言是件很稀奇的事情呢。以往看电视剧,她只要稍感拖沓就会立即往后拖(如果是在电脑上看,可以自己操作进度的话),很多电视剧蜻蜓点水即可搞定全部剧情。这一次倒是真的非常serious了。鸭从去年年末的the other Boleyn Girl开始,对安妮波琳,亨利八世的情史,乃至整个都铎王朝兴趣高涨,从此开始跟进美剧都铎王朝,之前她几乎很少看美剧的,当然除了最经典的Friends(我觉得她每集都至少看了10遍)。我呢,曾经也很迷恋过GA,但是鉴于它是由很多个病人的案例串联起来的,在第三季时有一段时间错过几集之后,发现很无所谓,后来越错过越多,干脆放弃了。现在想想,也许还是它对我吸引力不够大吧,没有俊男美女(我真的是庸俗的发指^^),也没有吸引我眼球的高智商的斗智斗勇和紧张刺激。现在跟得比较紧的只有24Hours和Gossip Girl,前者有丝丝入扣的情节,虽然不停的下套,让我一次又一次猜错陷害主角Jack的叛徒,像猴一样不停被耍,但是我还是心甘情愿一次又一次地被耍,因为剧情实在是太精彩了,当然这里要忽略一些小小的bug. 反恐这种题材本来我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是其中涉及的对决场面,阴谋和英雄主义还是让我很难割舍。所以啊,唉,陷得好深...而GossipGirl,我一向对里面乱七八糟的sexual friends错综复杂的关系漠视,主要看的就是,哈哈,S和B走马灯式换的各种时尚最前沿的衣服,当然两个衣服架子也很养眼(我又俗了...)。

都是喜欢美剧,但是选择完全不同,或许这些选择也映射了我们不同的喜好和性格?然渴望稳定而有成就感的事业,所以才会迷恋剧中Seattle医院里的医生们游刃有余工作的状态吧。同时又对GA中每个病患身上不同的故事感到好奇,她应该是个民生关注者?而鸭,她一向喜欢优雅的东西,都铎时代华美的服饰,那些蕾丝花边,炫目珠宝,古典气质,贵族风范都让她欲罢不能吧?鸭骨子里就有优雅情结,或许是奥黛丽赫本给她的影响太深吧。 至于我,哈,应该属于那种因为现实生活太过平淡而渴望刺激和风险的人吧,看24Hours,想象自己身陷其中如何周旋,一定程度上可以解燃眉之渴?而GossipGirl,毋庸置疑,俺是个爱漂亮的人,还有一点虚荣哪...

我要的生活--看思《女人的幸福》

某夜梦见李精功老师,这一次又坐在他的课堂上,不过只是一次纪念式的旁听。可是,也许意识到了最近半年的懒散堕落,梦里我又是迟到又是早退。老师什么也没有说,我却从他脸上读出了失望。我想这个梦并不是昭示自己担心任何人对我的看法。只是,这样心思乱七八糟,做事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空虚和平庸,游移不定的生活过了这么久,自己也终于从最初的享受慵懒开始惶惶不安了。

电影,减肥,美食(这两个有时并不矛盾,没错我在减肥,但是想一想总是可以吧)音乐,女孩子保养皮肤的那些破事,可以作为主业之外的放松和消遣。它们不能成为生活的主题。每天8点半才挣扎着起床,9点揉着惺忪的睡眼进图书馆。然后每隔5分钟看一下表,祈祷午饭时刻赶快来临。完全不知道自己坐在那里是干什么,纯粹耗时间,自欺欺人罢了。这样的生活我过的还少吗??不知从什么起,也许是申请的前期遇到困难开始,也许更早,在刚上大学学习受挫时起,我已经学会了混日子,混成绩,混毕业...以为自己误打误撞学了数学,却并没有对数学的敏锐和执着,所以混下去吧,反正努力也是垂死时的挣扎,何必耗那个劲呢?何况啊,我是女生...千万别抱有女孩子事业上差不多就行了随遇而安的心态。也许它可以作为自己失败或者遭遇挫折时阿Q式的安慰剂,但对你完善自我绝对是拖油瓶。幸福也许不易定义,也许因人而异,但是对我来说,绝对不是贪图享受,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有时要踏实处理好眼前的事情,有时则要趁年轻勇敢地闯一闯。别看清自己,你不重视自己,还有谁会重视你呢?

天气瞬间热起来了

上周还在个位数徘徊不前。本周一就立刻飞升至27摄氏度! 校园里满是短袖甚至吊带的mm,姹紫嫣红啊...阳光灿烂自不用说,连扑面而来的风都暖洋洋的。校园里到处是各色的花儿,前几天在寒风中瑟瑟,今天却已然悠悠自得地晒起了太阳。真好~好想出去玩。明年的这个时候就不在这了吧,但是这样明媚怡人的春光,校园里各处写满盎然春意的景致,我多想刻在脑海里,心情不爽的时候,就拿出来临摹一下,应该是剂良药~

爱五别走

昨天晚上看了思她们电机系5字班的毕联晚会。和前一年不同,并没有煽情或者说调动情绪的朗诵,而主要是搞笑的段子。但是,慢慢品品,也许这样反而更有味道。听着一些貌似很庸俗的笑料慢慢抖出,你开始也许只会一笑了。可笑着笑着,感觉自己眼角开始有些湿漉漉的了,不像是自己为了表达某种情绪产生的反映,倒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那些段话剧,小品,舞蹈,DV短片,穿插着整个大学集体生活,人生历程的回忆。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DV短片,里面的道具很少,一套军训服装,一盏应急灯,一个篮球,一个盆,一辆自行车。但是就是这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串起了我们四年的365*4天,军训,通宵,运动,宿舍生活,爱情,自习...这一切马上就该画上句号了。

还没有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想念每一个我熟悉或者陌生的同学的面孔,想念我一尺宽多一个人呢都挪动不开的小寝室,想念春天校园里随处可见明艳动人的春桃,连翘,玉兰,梨花,想念每一个我自习过的角落,图书馆,二教,三教,理教,电教...想念这个园子。 爱五别走,这是昨晚一个节目的名字。燕园也是爱我们的吧,是不是也偶尔会希望挽留我们呢。可是,纵然是平平淡淡地流过了四年的光阴,淙淙溪水还是不得不继续前行。

What I Think About When I Am Running

当我跑步时我想些什么。嫁接村上散文集的题目吧。但
和村上先生一样,我晚上也穿着运动服听着Ipod(还不是我的)在安静的微风习习的时候跑步。不过Ipod里装的不是巴洛克或者浪漫主义的古典交响,而是一首一首的小情歌,主要是苏打绿和张惠妹的。喜欢这样的时刻,一个人在夜幕里跑着,白天怎么会有这份听音乐的闲适心情,又怎么有工夫去逛逛这个可爱的园子,看看它每天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很多时候,行至某地,看到又一处花儿开了,满树金灿灿的黄,抑或嫩嘟嘟的粉,于是赶紧在心里念叨着,明天白天一定要过来拍一下。甚至,可以跑着跑着来一个鱼跃,或者迎着风趁着没人的时候做一个飞的姿势,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平时没有的强大能量,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弧线。在北大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但是白天的时候时间哗哗的流,心也不静,想不到自己可能将要经历的改变,想不到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的景致马上就会成为回忆。只有在晚上才会想想这些事,恨不得把每一秒钟看到的校园的样子,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晚上跑到未名湖的时候,因为有习习小风,又有幽暗的灯光,湖光粼粼,像有无数个正弦余弦波在摇摆。以前看到这种情况,肯定要深深呼吸清凉的风,在心里默默赞叹一番。可是今天却顿觉毛骨悚然起来。脑海里一再浮现下午梅然老师课上放的那个翰威特皇宫摄像头拍下的女幽灵轮廓...不过说起来,国关老师们课上内容真的很有意思,除了学术的内容之外,他们总会想出一些多媒体材料或者有意思的话题来吸引大家。比如这堂课上讲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梅然老师就讲起了他六个王后的命运,接着居然放了他们几百年前住的王宫的录像。说因为前后几个王后不是病死就是被残忍砍头,这个王宫显得很阴森。那里工作人员某次居然从摄像头上发现了一个身穿中世纪服装的女人,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那几个王后来...当时在课堂上就吓得我不轻。现在又想起来,更加后怕,赶紧转移注意力吧。
之后开始专注于听的歌曲的歌词。还好青峰的句子能够安抚我惊吓的心

一句话良方?

前几天和思思聊天的时候,随意说了一句:“把姿态放低,喊弱就行了”。本来是无意之言,孰料听者有心,她居然想通了很多问题。我一方面暗自窃喜兼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又在想,我自己是不是真的体会到了这种对策的妙处。

当初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因为发现自己潜意识里很矛盾。听着随时给自己清零这样的话,一方面很受触动,也一直都知道过往的经历不算什么,PKU的名号也并不代表自己。但是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再不付出努力时仍然对很多事情有过高的预期。于是觉得放低姿态,自己给自己卸下担子和预期才能轻松上阵。后来渐渐发现,这种调节方法,可以化解或至少缓和的心理问题其实还是不少的。一方面,告诉自己你现在的起点不过如此,你只是普通人,可以让自己产生危机意识,“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己不进则退了。另一方面,做一件事前,适当先大声的喊喊弱,也许可以让自尊心强惧怕失败而不敢行动的自己轻松一些,只要尽了全力,即使做的不成功,也是因为事先自己的实力不够,再积累就好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管面对失败从而不敢尝试的原因,其实只是害怕必须接受“命该如此”的暗示。如果能够相信,虽然很多事情我们现在改变不了,但并不代表我们将永远无法改变它,勇敢的第一步,应该会有更多的人可以迈的出的吧。

而且,这样的想法还可以帮助人乐观的面对生活。像我,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已经很幸运了。但是这二十年来,好像从来没有为得到什么机会或者所谓的成功而感到开心过,即使有喜悦也会瞬间烟消云散,因为总觉得那些是努力换来的,是等价交换。但是,一旦任何挫折或者不顺心的事出现,他们总会扩散和疯长成我头顶的一片阴霾。虽然不至于使我痛苦,但是却让我每一天的基调都是阴郁不晴的。让我觉得自己从来不快乐。可是,喊喊弱的话,就应该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了。我的起点这么弱,能够走到今天已经是命运的厚爱了,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应该感激并且更加快乐和积极地面对以后的生活才对呢~

所以,这么看来,经常喊喊弱还真的是一剂良方呢

又要回学校了,悠长的假期结束

这次回家日子过得实在是悠闲,不是没有事情值得焦虑,只是感觉一回到家就回到世外桃源了一般,什么愁的事情都被暂时搁置了。也因为焦急等offer几个晚上没有睡踏实,可是天一亮又把烦恼留在了床单上,一身轻松地享受假期。

还算是收获的事儿:
和爸爸学了几样基本的菜式,纯炒的,和下面条,蒸米饭,抓饭,熬粥。至于更复杂的面食,炖菜,清蒸,和肉有关的菜我一概没学。一来是自己不喜欢吃,二来嫌麻烦。够用就行~

和思思学了一套adidas健身操,不出门的日子里,这是我唯一的锻炼,每天在妈妈的威逼利诱下做7,8遍,骗自己说可以减肥,心安理得的继续吃...'

最温暖的记忆-和爸爸妈妈思思过年在姥姥家,因为不好和姥爷抢电视,我们一家四口人打起了uno牌,虽然爸爸妈妈玩升级斗地主是高手,学这些新东西还是不如我们快,呵呵,尤其是俺妈,玩了好多把之后才渐渐熟悉规则。不过不管玩的质量高不高,玩得还是很开心的,好久没有这样全家总动员的玩游戏了。还有过年在姥姥家的时候,晚上和姥姥一起睡,她喜欢娓娓道来她的婚恋经历,现身说法地给我传授“择偶和恋爱窍门”,也不管我愿不愿意接受。太可爱了,虽然觉得很好笑,不过还是装作很认真的听,然后说,嗯,我懂了...也喜欢和姥爷讨论他年轻时候的经历。老人对物质要求很少,暮年最渴望的也最满足的其实只是是有耐心的倾听者。他说抗战时蒋介石下令黄河开闸企图挡住日军侵略步伐,结果把黄河下游好多地区淹了,他们举家逃亡西安,结果妈妈途中害痢疾,撑了三天就过世,那时他只有三岁。听着我觉得真心疼,如果有机会,真想陪姥爷重走当年那条路,看看他娘的坟茔还在不在...

也喜欢听爸爸讲的冷笑话,爸爸真是个有幽默感的人,可惜我是这两年才发现的。不过也可能我以前听不懂。也喜欢早晨出去玩前餐桌上妈妈匆忙地往我脸上拍防晒霜的感觉,真是贴心。在家里,我所有的角色就是孩子,成天沐浴在他们的爱中,无比幸福~

有时候,也会突然为自己出生在一个中国最普通的家庭里感到遗憾。羡慕薄瓜瓜,羡慕阎晶晶,李木子,好多好多的人。如果当初我生在一个父母事业更显赫,眼界更开阔的家庭里,是不是拥有了更好的人生平台,他们会用更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我,也许我能力可以强很多,也许我可以得到很多现在渴望却得不到的东西。可是,那样我就会快乐么?没过过那种生活,不确定...但是我知道自己应该是喜欢奋斗的过程的,旅途中的景色相比于目的地应该更加吸引我。而且,我现在这样其实已经很满意了,感激上天让我有现在的幸运,爸爸幽默而正直,顾家疼老婆疼女儿s,他今天早晨九点半要出差一天,居然还在不到8点天还一片漆黑,我们仨还在沉睡中时,爬起来,给我们做了两菜一汤才走...要是我,肯定睡到快到点,洗刷完就溜掉了...爸爸无疑要为我们三个以指数速率膨胀的体型负全责!妈妈呢,虽然脾气有点倔,嗓门生气的时候比较高,但是她那么开朗爱笑,文艺体育那么出色,最重要的是把她所有的爱给了我们(当然我们也会适当给爸爸分点儿,省的他嫉妒),却从来不要求我要做得多么出色。学习,爱情,她虽然希望我这些可以顺利,也会关心,但是没提出过任何要求,也没为我做任何强制的安排,好像这些都是在身体好心情好的基础之上锦上添花的东西。爱你,妈妈,forever~

在家呆不了几天了,还没离开就开始舍不得...不过我全职女儿的角色也该告一段落了,已经拖了半个月了,得回到学校投入那水深火热的生活了....不过欣慰的是又能见到我可爱的好朋友们,同学们,战友们,希望他们没有因为我比他们多享半个多月在家的福而拧我

申请进程

OSU                   Biostatistics   AD(?)
Pittsburgh         Biostatistics  AD(?)
Brown                 biostatistics  REJ
Duke                   statistics  REJ
Northwestern    statistics  REJ
Emory                  Biostatistcs  REJ
UC-Davis            Biostatistics   OFFER!
UC-Irvine            Statistics  Withdrawn
UFL                      Statistics   REJ
PSU                        Statistics  Waiting List
Toronto  Statistics  No news
HKU  Statistics  REJ
CUHK    Statistics  Withdraw
UMichigan  Statistics  REJ
UNC    Statistics(MS)  AD
TAMU  Statistics  PRE-OFFER
Rochester  Biostatistics  REJ


sigh

考试中

心里特别堵,我要习惯学会一个人独自生活。

友柏-蒋

晚上看了鲁豫有约和康熙来了做的蒋友柏的节目. 以前一直对他不是多感冒,因为觉得他有严重的在媒体面前耍酷的痕迹.至于蒋家后代这种身份对我而言也没什么吸引力,估计跟说他是毛泽东的后代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他家是资本主义掺着封建制度的生活, "皇族"这种比喻相对毛泽东的后人而言更温和些.  但是,看了这两个节目,还是 发觉他真的很有个人魅力,自信却不张扬跋扈,又很有原则何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头脑是相当灵活,有想法有创意,这么多优点集于一身,真是难能可贵~ 希望这个不是自己包装出来的,那样多累阿. 

很自然的,我渐渐开始羡慕他的生活了.想干什么想追求什么就立即行动,不care后果,只要无违自己的处事原则。怎么样才做到的阿。虽然他也历经人生起伏,家族变迁,据他说还有过2年不与亲人联系的玩失踪的经历,但是总体来讲,他的身份还是给了他很多帮助的,让他有更开阔的视野,见了更多的世面(说句不好听的,很多身份,很多东西,很多地位,远远看去很风光,很幸福,但是实际上当事人真的过的快乐吗,冷暖自知。人啊,只是习惯了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眼里而已)这样的背景是很宝贵的人生经验阿。觉得天不怕地不怕,信心爆炸,比一般人敢想敢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然,他也不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能搞定,比如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知道自己不喜欢也不适宜学习,那就不学术好了。政治家人不让碰,商科也不感兴趣,他就退学,失踪,几年整理好思路之后回到台湾从摆地摊开始干起(不过我估计这个只是噱头而已)... 我显然没有这样的气量和勇气。其实为什么自己风险规避,可能还是因为家庭原因吧,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总想让自己为父母长点志气,所以总担心自己路走错,最后什么步子也迈不开,人潮涌向那里 我就跟到哪里,反正觉得别人验证过的路走起来应该差池不大。结果很可能和比你更适合那条路的无数人竞争,然后惨烈牺牲...但是,即使我意识到这不是我该走的路,依然还是不敢迈开步子离开,至少我已经这么着走到了大学毕业了吗? 如果放弃岂不是要重新开始,况且再也没有高考这样容易的机会了阿。我也害怕很难找到自己可以如鱼得水的领域,于是就这么一步一步混下来了...

他虽然个性随和又桀骜不驯,生活随性,但是可以看出在很多事情上还是很有原则的。这些原则,大概在他每次衡量事情的时候都会拿来过滤一下吧 。如果发现是违背原则的渣滓就滤掉。 反观我自己,情绪化未必是坏事情,想做什么就做确实没问题,但我却和他恰好相反了。他的优点在我这里全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志向上,目标兴趣上,永远都是畏畏缩缩。却在该有原则的事情上丝毫没有定力和原则 ,给别人的承诺有时候只是当时觉得有希望就莽撞答应,结果马上就忘到九霄云外; 又比如,大二时丢了手机后出于愧疚去当了两个月家教攒钱,认识的小妹妹带了连个月我就嫌累溜掉了,她的学习肯定受到影响了...55,最近她妈妈突然联系我,其实我非常不想带家教,我讨厌当老师,但是她妈妈说小朋友很想我,现在学习和心态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一听本来打算推掉的决定立刻就化掉了。想着早点见到她,给她能帮一点是一点,不过还是以姐姐的身份比较自如些,我不喜欢家教这种身份,感觉像是卖保险的...但是我真的不确定下学期是不是有时间和心情帮她...活得太随性了这一刻倒是真的不累,不用想太多,心里觉得爽就好。可是可能无形之中就给自己增加了一堆工作量和债务....

他眉宇间谈笑间有一种淡定和亲切,总觉得他把自己和别人-无论是仰慕或者待仰慕他的,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之间的距离拿捏得特别恰当的好。最近才发觉我这个人很没意思。怎么说?比如有时候听Yutong 他们说他们和好朋友之间的那种感情,一起疯一起玩的快乐,我就试着想象和我做朋友是什么感觉。这样想下来真的觉得很沮丧,也许不喜欢和别人直面冲突不喜欢引起别人不适的我,不会让别人觉得不愉快。但是,我能给别人带来的快乐应该也是近乎于零吧,因为我这么平淡的走下来,好像真的像一潭死水呢,了无生气的。不会玩也不爱玩,只是懒洋洋的,心不在焉的,然后穷酸的惆怅,哈哈。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的时间和别人一样长,却总觉得活得是空荡荡的,因为我的日子都被这些穷酸的惆怅给填满了~

他说,随时给自己清零。我心里又是一震 。 这句话杨澜也说过。怎么说呢,是一种理念和行为导向,但是执行起来还得有分寸阿。不过指导思想是好的,想想我的不洒脱,太多的顾忌,自卑和自负的结合起来形成的怪胎内心,其实还不是因为过往的羁绊太多? 清零,然后重新开始,享受向上飞行的超重感,我能做到吗?


这两天

08年要过去了~ 我的乱七八糟的申请工作也差不多收尾了。总算是结束了!现在的我,根本不去想结局了,熬过去了就好,虽然有太多的遗憾。 


最近过了一段很宅的日子。我的世界里只有我,思,寝室室友...但是Yutong走之后,每天晚上回到寝室,也很少人说话了,大家好像已经开始习惯享受沉默和安静。偶尔我挑起一个话题,都觉得像是在膨胀的气球上插了个孔,气氛很干瘪,那点静谧的感觉也都从孔里溜掉了。思也忙,于是,自然的,只有我了。


昨天时间序列最后一堂课,是做project presentation.原本以为每个人都要发言的我,进教室的时候颇有一点紧张。因为时间紧和效率低下,虽然忙了一周,我的作业做的还是一塌糊涂。函数最终还是没有编好,只好问郑诚要了他的。好不容易运行了一个晚上,得到了2000组数据的结果。可是听了几个人的报告之后我才意识到,题目后来居然更新了。也就是说,我做的是旧的版本...瀑布汗。听了Shou Haochang, Fu Rong, Li Cheng三位牛人的,我更汗颜了。 虽然和他们题目做的不完全一样,但是我知道我如果做他们那个一定没有他们做得精细。把每个问题都想得蛮透彻。比如LiCheng的GARCH模型的讨论,虽然我也觉得ARCH模型不理想应该有所改进,也因为科研的缘故,对GARCH有所耳闻,但是绝不可能像他那样仔细地分析数据特点,一点一点改进模型。而且,我再一次意识到,之前暑假自己读文献时的激情和兴趣其实也只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安慰而已,我根本就没有沉下心去思考,浮躁地一塌糊涂。打击我的还不止是他们几个统计强人。后边讲的Peng Xu, 和一个学概率的研究生,也许在统计的模型上他们探讨的并不是多么深入,但是在对证券市场的了解程度,在对股市数据的敏感程度上段数绝对高出我很多。至少可以看出哪些股票有庄家操纵的痕迹,根据大盘行情挑选合适的股票分析...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上,我都没有建树 也没太大热情,再学统计还有什么意义?


中午给爸爸打电话说起早晨自己的感受。他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宽口径是没错的。但是习惯了乖乖广积粮的我们一定要努力走出框架体制的限制,在某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挖洞。没有一技之长,仅仅凭各科的“通”,在现在这个社会还很难立足...回想大学以来,我确实走的太中规中矩了。延续了高中时的习惯,学习依然是重点,但是已经很力不从心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摸黑走夜路,有了困惑没有人可以讨论...其他的,比如心理学,哲学和历史即使有些许兴趣也只是挂在嘴边的望洋兴叹,总是担心自己的分神会加重主业的负担...但是数学和统计学得确实也不好,总是沉不下心。大学三年半,我的精神也游离了三年半!总是想要走出去,但是总把这个计划搁置在未来,它也就只是一个遥远的憧憬而已。常常认为自己是风险的爱好者,渴望波澜起伏的生活,不要活得"死咪养眼"。但是惧怕探索,惮于我行我素的种种迹象表明,我是十足的风险规避个体。

Anyway, 最后一天,给08留个好的结尾,开开心心过把。晚上还有非参的课,上完课看看可不可以溜到讲堂后台去给Wuyu MM拍照,她要在新年晚会上唱昆曲呢,赞。 我呢,不会是谁舞台上的人物,只好努力成为自己舞台上的角色咯~ 关注自己,也许就不会有以上的郁闷了


听林夕讲座(Dec.21st)


逍遥游

背景介绍:身兼数个角色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填词人,还有电台电视台的节目策划人

 

流程:讲歌词(创作背景介绍和含义)-〉随意发挥-〉问答

插播(其间的有趣细节humor:(调试投影屏幕的时候)山顶的朋友看得到吗?

八卦是我们要保持的一种心态

 

Topic: 旅游的学问常常在歌词里出现,他的很多歌词都是以在东京旅游的经历为创作背景的。

比如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二丁目是日本新宿的地名,据说是同志聚居地。其中有一句歌词“原来我非不快乐”,被稍作改动成“原来你非不快乐”成了他最近新出的散文集的标题,主要探讨快乐之道。林夕说这是他所有创作 歌词里最悲凉但是他也最喜欢的:自己一直以为自己不快乐,但是实际上你是快乐的,结果这段时间我都在自己的不快乐郁闷,浪费了本该快乐的时间

附:再见二丁目歌词

满街脚步突然静了
满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
这一刹我只需要一罐热茶吧
那味道似是什么都不紧要

唱片店内传来异国民谣
那种快乐突然被我需要
不亲切至少不似想你般奥妙
情和调随著怀缅变得萧条

原来过得很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
听天说地仍然剩我心跳
关于你冥想不了可免都免掉
情和欲留待下个化身燃烧

原来过得很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原来我非不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记托

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记托

插播:林夕对学生会的工作人员说:“麻烦当局帮我显示一下歌词”

 

例子2,张敬轩的《迷失表参道》,表参道是东京一个比较出名的很宽敞的街道,周围有很多购物中心。这首歌讲的也是旅游之道。

附歌词:

不见得醉倒
怎会不小心跌倒
找要住的东武
何以竟可迷路
为何认错路
商店都关得太早
找挂念的西武
曾经于此拥抱
找不到归途
来到表参道
月色正打扫
黄叶在起舞
夜深表参道
让我再起步
何处是旅途
随处是旅途
率性点更好
西武找不到也好
当我没有命途
何以谓之迷路
就随便散步
反正街灯可细数
想找的找不到
忘了它多么好

 

西武东武都是东京的购物广场,在那里他有过等别人几个小时的经历,如果没有命运的所谓正道,其实就无所谓迷路,自然地走下去,像庄子一样逍遥(不过林夕拒绝给大家讲庄子)或者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例子3 陈奕迅《然后怎样》

歌词:

完成了所谓的理想   唱片
放纵了情绪的泛滥   
汗都流亁 天都微亮
然后怎样

拥有了旅行的空档             依旧是旅行这个话题,林夕的很多灵感源头
却遗失流浪的背囊
沿着轨道一直浏览
然后怎样

假期过完有什么打算
走过一个天堂少一个方向
谁在催我成长                         林夕和陈奕迅两个人每天都在为好歌拼命工                       

让我失去迷途的胆量         作,细细规划每一天,把日子都填满。但是   实际上他很                               渴望过得逍遥一些,把一切规划的太好,也许是出于有上                               进心的人的惯性,或者危机感使然,但是太过细致的计划                               是不是会打破人生本来的随机性?愿意迷途享受迷途不惊                               不惧也许更需要勇气


我怕谁失望我为谁而忙
我最初只贪玩为何变负担    贪玩的他处理工作和生活的两难,体会华严经
为何我的问题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总得等待别人的答案

我的快乐时代唱烂   Eason有受粤语歌叫《我的快乐时代》, 那时他毫无

才领悟代价多高昂      代价的唱着最幸 福的歌

       
不能满足不敢停站
然后怎样


完成了所谓的理想
放纵了情绪的泛滥
汗都流亁 天都微亮
然后怎样

拥有了旅行的空档
却遗失流浪的背囊
沿着轨道一直浏览
然后怎样

假期过完有什么打算
走过一个天堂少一个方向
谁在催我成长
让我失去迷途的胆量

我怕谁失望我为谁而忙
我最初只贪玩为何变负担
为何我的问题                          林夕自认为这两句“绝了”
总得等待别人的答案

我的快乐时代唱烂
才领悟代价多高昂
不能满足不敢停站
然后怎样

这首歌是为Eason填的,最近也有帮他写首歌,是在他要求之下的。两个人经常谈电话谈很久,说词的事情,也说他的烦恼,Eason常说自己不快乐。

插播: 林夕这时突然装作警觉地说:“没有录像吧?不会传回香港吧?”

陈奕迅郁闷的是,很多他很用心做的唱片都不卖座,反倒是自己不中意的销量好。担心自己最求的东西与群众需要的不一致。

 

(雯雯说)突然发现林夕为Eason写的《跳槽市场》不错,廉价的爱情。

………………以下和歌词创作无关…………………………

林夕讲他投资房地产的心态,买一处地产,等待下一个傻瓜接手,心里想的是找这样一个工具帮自己盈利,累。希望经历可以只放在宏观经济上,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对地球的了解,对世界的好奇心”

插播:林夕说八卦“所有人生的道理,都是八卦的源头”

…………………………以下为提问&回答…………………………

Q: 《兄弟》,《十年》是你亲身经历的么?

A: 如果一个填词人经历了一段深刻的爱情之后,只要一次又一次提炼,可以编的惟妙惟肖哦。

 

Q: 文化多样性日趋明显,怎样保证每一个作品都能让大众喜欢?

A: 我从未有此打算,那些事留给唱片公司的高层去想吧。

 

Q: 到底你写词是在讲道理,讲故事,还是讲情绪?

A:喜欢讲道理,但是没有市场。所以只好用故事包装道理,用情歌包装佛理,这才是比较聪明的做法

 

:快乐是否是幸福不得之后的无奈之选?如何幸福?

A:...爱情中的幸福是要看脸色的,爱人的脸色,这一刻幸福的同时,还要隐隐担忧下一秒这脸色是不是会变?爱情是苦乐难分的。

 

Q: 电光幻影到水月镜花,你的歌词(给杨千嬅的)越来约悲,可是为什么也越来越释然?

A: Good Question~这些歌是有连贯性的,是看了金刚经之后有所悟写下的,二者都是必然的。

 

Q:什么方式收徒弟?怎样才能进入歌词的主流创作圈?

A:Blablabla,这个问题好有针对性

 

Q: 写作瓶颈?是否是灵感枯竭的时候?

A: 倘若创作光凭灵感,那早死了!!!瓶颈一般都来自某种手法,角度用过了太多之后,觉得乏味。那时肯定没有看过很多书,没有及时地吸取养分(所以说,要多读各种各样的书,而且是不功利的读,不要指望立竿见影的效果,那种太功利的阅读养分即时却也容易干涸)

 

Q: 合作过的歌手中最欣赏谁?

A: 这个问题说出来肯定会让一些人受伤。如果够有眼光肯定可以自己看出来

 

Q: 有过江郎才尽的感觉吗?

A: 经常会,everyday,到那时不相信才华耗尽的可能,及时补充营养,肯定会有新的思路。

 

插播:说起王菲曾经说过“我希望你们把我忘记了”,他说,一个人迟早会腐烂的,地球终究要灭亡的,所以还是先解决好生死问题吧。

 

插播:林夕时不时爆广东话“出来跑江湖迟早都是要还的”粤语版本,就像Eason的《你的背包》,借得背包迟早要还。林夕觉得周围孔子或者孔子后人对他过分歪曲的解读,孔子“未已知生焉知死?”,林夕说:或者“未已知死焉知生“更好些,弄懂了死才能活的明白”。看到病榻临终前好以后的惶恐和迷茫,那时候讲什么佛经给他们听已经没用了。

Q:香港乐坛80年代辉煌,现在为什么低迷?

A: 不同意。

 

Q: 你如何能讲出他人欲言而无法言出的道理和感悟?

A:八卦,对事物的好奇心。表达能力也需要,但每个人均有爱过,愿意表述一遍就好。

 

Q:初恋?

A:我的初恋与这个世界无关,也对这个世界没有贡献。

 

插播:有人问会不会去KTV唱自己写的歌?

林夕回答说,会,但是不是为了宣泄情感,他对爱情感受的能力已经因为写过太多的歌词而变得愈发微弱,所以不会在尝试感受了。K自己的歌是经常,但是是为了炫耀歌词LOL~~~

 

(林夕提了很多次自己对庄子式逍遥,随意的旅行的向往,出世态度很明显啊… 还有一个提到很多次的就是创作灵感来自八卦,来自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

这个讲座又唤回了我对陈奕迅的无限留恋,听他的歌时总会有很多感触,这个有机会再说吧。